精彩小说尽在书香四溢!手机版

书香四溢 > 其它小说 > 铜镜透光镜图片

铜镜透光镜图片

叶苒清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其它小说《铜镜透光镜图片由网络作家“叶苒清”所男女主角分别是秦诗映周允纯净无弹窗版故事内跟随小编一起来阅读吧!详情介绍:月色如静静地流淌在奶奶林秀蓉的老宅院落宛如银纱般轻柔地覆盖着一月光如水银泻洒在那棵年岁久远的梨花树使得它的枝叶在夜风中轻轻摇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岁月的故2025 年的这个秋秦诗映独自站在院手中捧着奶奶留下的那面古朴铜这面镜子的边缘雕刻着精美的缠枝梨花图在月光的映照泛着一层柔和的光仿佛也浸透了奶奶对她的深深思七天奶奶林秀蓉安详地离开了人享年...

主角:秦诗映,周允棠   更新:2025-09-19 03:58:28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月色如水,静静地流淌在奶奶林秀蓉的老宅院落中,宛如银纱般轻柔地覆盖着一切。

月光如水银泻地,洒在那棵年岁久远的梨花树上,使得它的枝叶在夜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2025 年的这个秋夜,秦诗映独自站在院中,手中捧着奶奶留下的那面古朴铜镜。

这面镜子的边缘雕刻着精美的缠枝梨花图案,在月光的映照下,泛着一层柔和的光泽,仿佛也浸透了奶奶对她的深深思念。

七天前,奶奶林秀蓉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九十九岁。

秦诗映作为奶奶最疼爱的孙女,得知消息后,立刻从繁华的都市赶回这座江南小镇,只为送奶奶最后一程,并处理她的后事。

在整理奶奶遗物的过程中,秦诗映在奶奶卧室那个老旧的梨花木衣柜顶层,发现了一本泛黄的日记和这面铜镜。

那本日记的纸张己经微微泛黄,上面的字迹也有些模糊,但秦诗映还是能辨认出那是奶奶的笔迹。

秦诗映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铜镜那光滑而冰凉的镜面,仿佛能透过它触摸到岁月的痕迹。

她的思绪渐渐飘远,回到了那个充满阳光和欢笑的童年夏日。

那时候,她总是喜欢趴在奶奶的膝盖上,静静地聆听那些带着梨花清香的故事。

奶奶的声音就像初夏的微风一样温柔,轻轻地吹拂着她的耳畔。

“小映啊,”奶奶会这样说,“这世上有些东西,比人记得久呢。”

年幼的秦诗映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只是沉醉在那些故事里,对私塾先生的诗和远方充满了向往。

然而,如今当她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奶奶那悠远的眼神,却像能望穿时光一般,让她突然明白了一些什么。

她深吸一口气,缓缓翻开那本纸页己经泛黄的日记本。

扉页上,奶奶那清秀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林秀蓉,1946年春”。

尽管墨迹己经有些褪色,但那字里行间的风骨却依然存在,让人不禁想象起奶奶当年读书识字、才情出众的模样。

这本日记的起始时间,正是1946年那个梨花盛开的季节,那时的奶奶刚刚年满二十岁,正值青春年少。

三月十二日,阳光明媚,晴空万里。

院子里的梨树花开得正盛,洁白如雪,仿佛给枝头披上了一层银装。

秦诗映坐在窗前,静静地翻看着奶奶留下的日记,指尖轻轻抚过那一行行娟秀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奶奶当年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

“今日私塾来了位新先生,姓周,名允棠。”

秦诗映轻声念道,想象着奶奶初见周允棠时的情景。

奶奶说他气质清雅,人如其名,想必一定是个风度翩翩的男子吧。

“他讲诗经,‘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秦诗映继续念着,脑海中浮现出奶奶描述的画面:周允棠站在讲台上,手持书卷,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窗外的风吹过,梨花如雪般飘落,仿佛与他口中的诗句相互呼应。

“他望见窗外的我,微微一笑,我竟慌了神……”秦诗映读到这里,不禁笑了起来。

奶奶那时还是个羞涩的少女呢,被周允棠的一个微笑就弄得如此慌乱。

秦诗映一页页地翻阅着日记,每一页都记录着奶奶的心事。

周允棠的身影在奶奶的笔下频繁出现,他才学渊博,思想进步,虽是代课先生,却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奶奶写道,周允棠会在课后留下,与她这个“旁听生”探讨诗词,交流时事。

他们一起谈论着古代的文人墨客,也一起探讨着当今的社会变革。

在奶奶的笔下,那份悄然滋生的情愫清晰可辨,就像那盛开的梨花一样,纯洁而美好。

«“西月五日,阴。

允棠言及时局,忧国忧民之心拳拳。

我与他看法诸多相合,畅谈竟忘时辰。

他说我与其他女子不同,有见解,不盲从。

归家途中,心若擂鼓。”

»«“五月三日,雨。

他借我《呐喊》,书页间有他批注,字迹苍劲。

我是否该绣个书套予他?

又恐太过唐突……”»然而,日记的色调在年中逐渐转变。

关于“成分”、“出身”的担忧开始如阴云般笼罩字里行间。

周允棠家曾是镇上的大户,虽然后来败落,但在那个越来越看重出身的年代,这成了沉重的枷锁。

«“七月十五日,闷热。

父亲今日又问起周先生。

我支吾以对。

他叹气道:‘蓉儿,周家成分不好,你须知分寸。

’心如浸冷水。”

»«“八月十日。

允棠刻意避我。

今日偶遇于巷口,他低头疾行,视若无睹。

我见他眉间紧蹙,是何等烦忧令他如此?”

»«“九月二日。

听闻有人找他谈话了。

因为我么?

我心如刀绞。”

»«“九月二十日。

他终于找我。

石桥边,梨花早己落尽。

他说:‘秀蓉,前程似锦,莫被我误。

’秋风甚凉,吹得人眼涩。

他说他家境复杂,非我所想,远不止成分二字。

有一异母弟,家中关系错综,他自身前途未卜,绝不愿累我同受煎熬。

我言我不惧,他摇头,目光痛苦却决绝:‘我惧。

’”»看到这里,秦诗映眼眶湿润。

她仿佛能看到奶奶当年站在秋风萧瑟的桥边,望着心上人决然离去的背影,那份无助与心痛。

之后日记情绪低落了许多。

家里开始为奶奶张罗亲事,提到了邻村秦家,也就是秦诗映的爷爷。

爷爷是个憨厚可靠的木匠,识字不多,但对奶奶很好。

日记里写道:«“腊月初八。

秦家送来聘礼。

那人看着老实,眼神诚恳。

父母甚喜。

罢了,既非他,是谁又何妨。

只是翻看他曾批注之书,仍觉心口刺痛。”

»«“除夕夜。

喧闹过后,独坐窗前。

旧年尽,往事是否也该尽?

允棠,愿你一切安好。”

»日记后期,记录的多是婚后的琐碎生活,生儿育女,柴米油盐。

笔触渐渐平和,但偶尔在梨花盛开时,还是会有一两句淡淡的怅惘。

周允棠后来离开了小镇,据说终身未娶,潜心学问,晚年才归来,默默住在镇子另一头。

奶奶的日记里再无他的首接记载,但秦诗映发现,奶奶晚年最爱坐在院中梨树下,望着某个方向出神。

合上日记,秦诗映心中感慨万千。

奶奶一生温婉坚韧,将一段青春情愫深藏心底,陪伴爷爷度过了平凡却安稳的一生。

若非这本日记,这段往事将随岁月尘封,无人知晓。

夜,像一块巨大的黑色绒布,逐渐笼罩了整个世界。

月亮高悬在中天,宛如一个银色的圆盘,散发着清冷而柔和的光辉。

这清辉透过窗户,洒在小院里,使得那棵老梨树的影子被拉得细长,宛如一个孤独的舞者。

秦诗映静静地站在窗前,凝视着那棵老梨树,心中充满了对奶奶爱情的惋惜。

她手中紧握着那面铜镜,仿佛它是连接她与奶奶过去的唯一纽带。

铜镜的表面在月光的映照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就像奶奶曾经温柔的目光。

“奶奶,若那时没有那些阻碍,您和他会不会有所不同?”

秦诗映喃喃自语道,声音轻得如同夜风中的一丝叹息。

她的目光落在铜镜上,仿佛能透过它看到奶奶年轻时的模样,看到她与那个他曾经的点点滴滴。

就在这时,月光似乎格外偏爱地聚拢在她手中的铜镜上,镜面忽然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泛起了一层朦胧的光晕。

这光晕如梦似幻,让人难以捉摸,却又仿佛在回应着秦诗映的低语。

与此同时,秦诗映感到一阵轻微的眩晕袭来,她的身体有些摇晃。

她定了定神,发现周遭的空气似乎也产生了某种难以言喻的凝滞感,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都凝固了。

她并未太在意,只当是夜深疲惫。

她抬头望向天际那轮圆满的银月,心想:这月光亮得,竟能照见人心底的事。

正当她准备携镜回屋时,指尖无意中完全覆住了镜背上雕刻的一朵梨花。

奇异的事情发生了——那铜镜竟微微发烫,镜面流光溢彩,原本映照的当下月空,景象开始模糊、扭曲!

秦诗映惊愕地瞪大双眼,满脸不可置信的表情,她拼命想要移开自己的目光,但是却发现无论怎样努力,自己的身体都像被一股无形的强大力量紧紧攫住一般,完全无法动弹。

就在她惊恐万分的时候,突然间,一股极其强烈的吸力从那面镜子中传来。

这股吸力犹如一个巨大的黑洞,仿佛要将她的魂魄都吸入那片旋转的光涡之中。

她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前倾斜,被那股强大的吸力牵扯着,一步一步地靠近那面镜子。

她的心跳急速加快,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额头上冒出了一层细汗。

然而,她的挣扎都是徒劳的。

那股吸力越来越大,她的身体渐渐被吸入镜子之中。

她最后看到的,是眼前整个世界像被打碎的水中月般剧烈晃动起来。

老宅、梨树、月光……一切熟悉的景象都在飞速地褪色、消散,仿佛它们从来就不曾存在过一样。

与此同时,一阵尖锐的嗡鸣声在她的耳边响起,这声音越来越大,最终掩盖了所有其他的声音。

她的脑海中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只能感受到那股强大的吸力和耳边的嗡鸣声。

在彻底失去意识之前,她仿佛听到了极遥远的地方,传来一声模糊又焦急的年轻男子的呼唤。

那声音似乎在呼唤着她的名字,但是她却无法听清。

紧接着,她又听到了另一面镜子落地的清脆声响,那声音在这一片混沌中显得格外突兀。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