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噪音与静默我家隔壁,住着一个传说。
传说他每次考试都能精准地控分,永远只比第二名高十分;传说他刷题的速度像扫描仪,且过目不忘;传说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娱乐”,没有“情绪”,只有“效率”。
他叫顾屿,我的邻家学霸,也是我十六年人生里,最清晰的那道阴影线。
“林晓星!
物理卷子最后一道大题,全班就三个人没做出来,你倒是其中之一!
还有这选择题,这么明显的陷阱你也往里跳?
你的脑子整天都在想些什么?”
物理老师恨铁不成钢的声音在头顶回荡,我低着头,用指甲悄悄抠着试卷边缘。
59分的红字刺眼夺目。
我能想什么?
在想昨晚窗外那场突如其来的雨,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像一首快节奏的协奏曲;在想楼下那只总来蹭饭的流浪猫,它今天会不会又蹲在老地方等我;甚至在想顾屿此刻在做什么,是不是正以某种非人的速度,吞噬着下一本奥林匹克竞赛题库。
我的世界是饱满的、嘈杂的,充满了无用的浪漫和发散的情绪。
而顾屿的世界,在我想象里,是一片绝对有序的真空。
放学回家,必经之路是那条狭窄的巷口。
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长,一前一后。
他在前,步履稳定,背影挺拔,连书包带子的长度都仿佛经过精密计算。
我在后,踢着一颗小石子,听着它咕噜咕噜滚远,心里盘算着该怎么向老妈交代这次物理成绩。
我们同年,同校,同年级,家只隔一堵墙,却像生活在两个平行宇宙。
从小到大,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的终极形态。
我妈的口头禅从“你看看人家顾屿”进化到“你要是有人家顾屿一半省心”,再到如今,只剩下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
我也曾试图靠近,想看看这座冰山内部是否有什么不一样的火花。
小学时,我举着新买的漫画书邀请他一起看,他面无表情地回答:“图像信息传递效率低下,且逻辑松散,不建议作为主要信息摄入来源。”
初中时,我兴奋地跟他分享新发现的乐队,他听完一段后评价:“音频波形规律,和弦进行模式化,容易引发大脑惰性。”
几次碰壁后,我彻底放弃了。
我们之间唯一的交集,可能就是我老妈偶尔会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