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书香四溢!手机版

书香四溢 > 其它小说 > 百驰是什么意思

百驰是什么意思

点风听灯 著

其它小说连载

《百驰是什么意思》中的人物刘阳刘乌龙拥有超高的人收获不少粉作为一部其它小“点风听灯”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不做以下是《百驰是什么意思》内容概括:建武二十春三月丙洛阳城北时值午承光殿内帷幔低熏香袅殿外一树树杏花开得正如云似甜香与殿内新麦的清气混在一酝酿着一股令人安心的暖突一声清亮尖锐的啼哭划破殿内的宁静——东海王刘阳的嫡次降生几乎与此同自未央宫方猛地传来一阵穿云裂石般的尖锐汽鸣声!“呜——嗡——!”其声悠长磅竟与婴孩的啼哭一唱一惊得苑中豢养的白雉扑棱棱乱彩羽在春日阳光下...

主角:刘阳,刘乌龙   更新:2025-09-20 23:56:25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建武二十年,春三月丙午,洛阳城北宫。

时值午后,承光殿内帷幔低垂,熏香袅袅。

殿外一树树杏花开得正盛,如云似雪,甜香与殿内新麦的清气混在一处,酝酿着一股令人安心的暖意。

突然,一声清亮尖锐的啼哭划破殿内的宁静——东海王刘阳的嫡次子,降生了。

几乎与此同步,自未央宫方向,猛地传来一阵穿云裂石般的尖锐汽鸣声!

“呜——嗡——!”

其声悠长磅礴,竟与婴孩的啼哭一唱一和,惊得苑中豢养的白雉扑棱棱乱飞,彩羽在春日阳光下纷扬如雨。

乳母李氏后来无数次、不厌其烦地向小世子描述那个神奇的午后:“殿下您那第一声哭嚎,哎哟,真是与众不同!

竟跟咱未央宫庖厨那口新铸的‘双耳通天铜甑’揭锅时的汽鸣声,一模一样!

掌膳的黄公公当时正试新家伙,说是要给陛下晚膳蒸‘昆仑紫菘’,那汽顶得铜盖嗷嗷叫唤。

您这一落地,好家伙,那边也跟着叫,就跟约好了似的!

都说您是灶王爷座前的童子,踩着饭点儿来的!”

初为人父的刘阳——未来的汉明帝,当时还是东海王,他小心翼翼地抱着襁褓,脸上的表情却复杂得能拧出苦汁。

婴孩粉嫩的小手里,紧紧攥着一块用来压帐角的、雕成小鼎状的玉镇纸,死活不撒手。

刘阳心中五味杂陈。

他期盼己久的孩子,啼声不该如龙吟般清越,似惊雷般磅礴吗?

就像《史记》里写高祖斩白蛇时的那声霹雳,或是父王光武皇帝起兵舂陵时,天地为之变色的轰鸣。

那才配得上这中兴的大汉,配得上他刘阳的继承人!

可眼下这孩子……这算怎么回事?

听着庖厨的汽哨落地?

这要是传出去,岂不成了宗室笑话?

他仿佛己经听到朝堂上那些老臣的窃窃私语:“听闻东海王世子,闻炊而喜,握鼎而生……”正当刘阳眉头越锁越紧时,他的母亲、光烈皇后阴丽华却笑吟吟地将孩子接了过去,轻轻抚摸着那小鼎玉镇。

“阳儿,愁什么?

此子手握庖厨之器,未必不是天意。”

她声音温和,却带着看透世事的睿智,“你莫忘了,你父皇当年落难河北,颠沛流离之时,也曾亲手埋锅造饭,为你邓禹叔叔他们烹制麦饭。

仓促间找不到盐,就用野韭渍水代之,他们不也吃得香甜,首呼那是‘再造汉室之羹’?”

她目光悠远,望向南宫的方向,似在回忆峥嵘岁月:“我记得后来重建洛阳南宫,清理殿基时,还挖出过前朝王莽时的青铜鼎彝,里面还残留着焦黑的粟米。

可见这宫阙殿堂之下,埋着的从来不只是砖石,更有万千灶火,百姓吃食。”

她意味深长地看了眼儿子,“治国与烹小鲜,其理一也。

火候、调料、食材、顺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孩子,或许天生就懂这个理。”

刘阳闻言,神色稍霁,但看着怀里兀自啃着玉鼎的儿子,终究还是叹了口气,心里嘀咕:理是这么个理,可未来的藩王、甚至……总不能真个天天泡在庖厨里吧?

时光荏苒,小世子刘乌龙五岁了,到了开蒙的年纪。

这日,太傅持着一卷《急就篇》,正襟危坐,开始授课。

当念到“厨宰切割给使令”一句时,跪坐在下方的刘乌龙忽然眼睛一亮,猛地举起小手。

“太傅!

学生有疑!”

太傅捻须,颇为欣慰:“世子请问。”

看来是个好学之人。

“为何书中序列,是‘切割’在先,‘给使令’在后?

《周礼·天官》明明有载:‘烹人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庖人掌共膳羞,辨百物之名’。

可见治膳之道,掌火候、控鼎镬的‘烹人’才是根本,持刀切割的‘庖人’乃在其后。

为何此书本末倒置?

莫非是认为刀工重于火候?”

太傅脸上的欣慰瞬间凝固,持书的手微微颤抖。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维持着师者的威严:“世子!

《急就篇》乃童蒙识字之书,取其字句顺口而己,岂是论烹饪之术?

慎言!”

小刘乌龙却浑然不觉,反而愈发来劲,掏出毛笔就在摊开的《论语》扉页上批注起来。

太傅伸头一看,差点背过气去——那书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字旁,被小家伙用歪歪扭扭的隶书写下了“火候尤重”西字,墨迹未干,又洇到了下面“君子远庖厨”一行字上。

“竖子!

安敢污损圣贤书!”

太傅的戒尺第一次带着风声落下,“岂不闻孟子曰‘君子远庖厨’?

此乃仁术,非是让你钻研庖厨之技!”

刘乌龙捂着被打红的手心,兀自不服,小声嘟囔:“远庖厨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是仁心,又不是让人不吃饭……不吃饭会饿,饿极了树皮都啃,哪还顾得上仁术?

还是得先把饭做好……”刘乌龙十岁那年元旦,依制随父王入高庙祭祀。

典礼庄严肃穆,香烟缭绕中,百官屏息,钟磬齐鸣。

刘乌龙身着繁复的小世子礼服,跪在父王身后,小脑袋却不安分地抬起,目光在高祖刘邦的画像上逡巡。

看着看着,他忽然扯了扯身旁父王的衣角,压低声音,语气里充满了发现新大陆的惊喜:“父王父王,您看太祖爷爷头上这冕旒,一串串的玉珠,像不像‘太白楼’后厨挂烤鸭的那个铁钩架?

听说当年彭城之战后,太祖爷爷败逃时,还拿头盔当锅,煮过黍羹呢!

是不是就因为用过,所以才特别懂……逆子!!!”

话音未落,一声压抑着滔天怒火的低吼在他头顶炸开。

刘阳脸色铁青,浑身发抖,手中的犀角笏板“咔嚓”一声竟被硬生生捏断!

他猛地起身,不顾这是在庄重的祭礼之上,一把拎起刘乌龙,疾步走到偏殿。

“列祖列宗的体统!

皇家的颜面!

都让你……都让你扔进鼎镬里煮烂了吗?!”

刘阳气得语无伦次,接连抽断三根侍从慌忙递上的戒尺,“今日你就在这太庙前给朕跪着!

好好想想!

哪一块地砖是太祖当年真正埋锅造饭之处!

想不明白不准起来!”

是夜,寒风凛冽,刘乌龙独自跪在太庙冰冷的青石砖上。

月光凄清,透过古老的棂窗,恰好照亮了案几上一份作为祭品、复原的高祖当年常吃的麦饭。

一个苍老的身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身旁,是看守太庙多年的老宦官。

老宦官递过来一个还有余温的胡饼,看着小家伙狼吞虎咽,哑着嗓子低声道:“殿下,老奴多句嘴。

您白日那话,虽则冒失,却歪打正着,道破了些许天机。”

刘乌龙噎得首瞪眼,茫然抬头。

“您可知当年楚汉相争于荥阳,高祖为何能屡屡脱险?”

老宦官的眼睛在暗夜里闪着幽光,“靠的就是那灶火炊烟!

一夜之间,筑起十万军灶,灶火映天,炊烟蔽日,让那项羽以为我军粮足兵广,主力犹在,这才误判形势,分兵他顾。

高祖曾私下对臣下言:得天下者,先得灶火民心。

灶火旺,则人心聚;炊烟断,则社稷危。

这太庙之下,埋着的何止是砖石,是万千灶台的灰烬啊……”刘乌龙捧着半块胡饼,呆呆地望着月光下的麦饭,又看看远处巍峨的宫殿轮廓,一颗名为“宿命”的种子,在这一刻,伴随着饥饿感与老宦官的故事,悄然落入了他的心田。

永平元年,刘阳即位,是为汉明帝。

刘乌龙作为皇子,身份更为显赫,却也更为尴尬。

太子刘炟在东宫由大儒教授《尚书》、《尧典》,学习的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而刘乌龙则泡在少府管辖下的西园匠作坊里,对着《淮南王食经》和一堆陶土、铜片较劲。

他设计了一种“九孔省薪灶”,通过复杂的烟道和隔热门设计,能让柴火燃烧效率大增,排烟顺畅。

他兴奋地拿去给少府监的工匠看,老工匠们啧啧称奇。

然而,这份喜悦没持续多久。

一日,皇帝身边的中常侍、大长秋郑众突然莅临西园。

他围着那口造型奇特的灶台转了三圈,用拂尘轻轻扫过灶膛,沉吟良久,方才开口,声音尖细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殿下巧思,奴婢佩服。

此灶确能省薪,然则……”他话锋一转,“殿下可知孝文皇帝当年,因惜十家之产而罢露台之役?

陛下如今正倡节俭,以恢复光武中兴之盛。

您这灶台,美则美矣,巧则巧矣,然耗费工时物力几何?

若推广天下,是省了薪柴,还是费了民力?

这般精巧机巧之物,恐非皇家所宜,徒惹物议啊。”

刘乌龙怔在原地,一股寒意自脚底升起。

他忽然明白了,在这深宫之中,就连一团灶火,也逃不过朝堂的目光与算计。

它不再仅仅是温暖与饱足的代表,更成了某种可被指摘、被赋予政治意义的符号。

他默默地看着那口凝聚了心血的新灶,第一次清晰地感觉到,自己与那个正在宣室殿里议论朝政、经天纬地的父皇和皇兄,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他的天地,他的战场,他的悲喜,或许注定就在这一方灶台之间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